最读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yuán ]

读音:yuán

拼音:yuan

简繁:原

五笔:DRII

五行:木

部外:暂无

五笔:DRII

笔画:10画

吉凶:暂无

仓颉:MHAF

结构:半包围

郑码:GGNK

四角:71296

区位:5213

统一码:539F

异体字:元,厡,?,?,?,羱,邍,?,?,?,?

英汉互译:source,origin,beginning

笔顺:横、撇、撇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钩、撇、点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2722018年2014年
2013年2712007年2006年262
1995年2871987年2741982年340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www.zuidu.com

起源

原姓主要源自:赵姓、妫姓。

1、据《姓氏急就篇》载,西周初,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(古称轵邑,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),世为伯爵,史称原伯贯,建立原国。夏代,“少康迁原(国)”。周武王灭商朝,西周立。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(爵)。史称原伯贯, 受封于原国。原,伯是他的氏。官职初始是卿大夫。西周初期,平民百姓是没有“氏”的。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。其后人以姬为姓,以原为氏。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,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,原国还存在。由于原国很小,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。迁徙三次之后,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。

2、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,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,号为原轸,官为晋国上卿,其采邑在原邑。《水经注》说:“辽山县西南黄崖山,先轸所出也”。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(邑)名“原”为姓,称为原氏,遂形成原姓。

先轸生先且居,先且居生先克,先克生先榖,先榖在邲之战失利后,担心将来国君会找他算账,为防不测,竟于前596年率领鲜虞、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袭晋国,后阴谋失败,晋景公大怒,杀先榖,族灭其家,显赫一时的先氏凋零了。

3、出自赵姓。晋文公将原地分给赵衰,赵衰有儿子原同。

赵同,嬴姓,赵氏,名同,因被封在原,以邑为氏,别为原氏,又被称为原同、原叔,是赵衰与赵姬的儿子,赵盾的弟弟,赵括、赵婴齐的哥哥。

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文公妻赵衰,生原同、屏括、楼婴。赵姬请逆盾与其母,子余辞。姬曰:“得宠而忘旧,何以使人?必逆之!”固请,许之,来,以盾为才,固请于公以为嫡子,而使其三子下之,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。

4、出自妫姓,为舜的后裔。庄公二十七年,有陈国原仲。

5、源于蒙古族,在元朝忽必烈征讨云南(一说豫南,河南安徽交界)时,部分蒙古军人由于厌倦战争等原因,定居于此,并在短时间内迁至四川,朱元璋开创大明朝后,在全国彻查元朝蒙古后裔,为躲避追查,遂改姓原,一为纪念元朝(谐音元),二为纪念来自草原。洪武十三年,从四川省峨眉县杏花村迁居至山东掖县(今莱州市),在四世期间,原德润、原德玉兄弟分家,原德润迁往沙河一带定居,原德玉则向莱北迁移,定居于单山一带。

历史上原姓的分布与迁徙

发源于黄河北岸的原姓,一直活动在河南地区,后向东迁移进山东,向南进入河南南部。汉、晋时期,原姓西挺甘肃。明朝时期,原姓大约有1万4千人,原姓第一大省是山西,约占全国原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,其次分布于浙江、河南、河北等地。

当代原姓的分布与图谱

当代原姓的人口大约有27万,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七十一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2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、河南、山东三省,山西为原姓第一大省,大约占原姓总人口的35%。其次分布于陕西、辽宁、福建、青海、甘肃、河北等地。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在晋陕、冀京津大部、鲁豫鄂、江苏北部、安徽大部、赣湘北端、广西南端、重庆大部、四川东北、甘宁东部、内蒙古中部、辽宁南端,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15%以上,中心地区达到0.4%以上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.7%,居住了大约74%的原姓人群。

一、yuá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,河北之尚义、围场,山东之平度、平邑、昌乐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湖北之老河口,广东之高要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壮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,封於河内,今泽州沁水是其地也。周有原庄公,世为周卿士,故以邑为氏。往往其族散在他国而以本国为氏者。”此以邑(国)为氏,系出姬姓。

2、或为先氏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氏急就篇·注》称:“周文王子封於原,为原伯。晋灭之,封先轸,号原轸,其后并姓‘原’。”春秋鲁有原元、原壤、原宪,孔子弟子;陈有原仲;晋有原轸(按:原轸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“原珍”,误);汉代有原涉,茂陵人;唐代有原复;明代有原性,蒲城人,德安府同知;清代有原济、原良。

二、

原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%。尤以山西、河南等省多此姓,二省原姓约占全国汉族原姓人口92%。

原姓起源:

1、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(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北),号原伯,春秋时灭于晋,子孙以国为氏。

2、春秋时晋灭原,以封先轸,因号原轸,其后以邑为氏。

3、后唐明宗时有蕃人锡里扎拉,赐姓原名知感,见《旧五代史》。

原姓名人:

原繁,春秋时郑大夫。

郡望:东平。

历史名人

原姓古代名人

原黯(?-前651年),晋武公逝世后,其子诡诸继位,即为晋献公。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,荀息当即献计,请晋献公可用北屈的良马、垂棘的玉璧,献给虞君,假道虞国而伐虢。晋献公从策划出兵,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,前后用了约5年时间。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,为晋献公所重用。献公二十六年(前651年),晋献公于病榻前拜荀息为相国,主持国政。晋献公病逝,荀息立年奚齐为国君。里克借举行献公治丧仪式之机,刺杀奚齐。荀息遂立奚齐之异母弟卓子(骊姬之妹少姬所生)为国君,但卓子和骊姬也被杀死,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,遂自杀。荀息受晋献公重托,忠于职守,最终不惜以死殉之,表现了绝大多数晋国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,所以曾有人以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,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”的诗句来称赞他。虽然荀息死了,但他的精神长存,为后世所赞扬。后晋文公继位后,狐偃奏曰:“先臣荀息,死于奚齐、卓子之难,忠节可嘉。宜录其后,以励臣节。”文公准奏,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为大夫。为抵御山戎,作上中下三行,令荀息的长孙荀林父任为中行将,荀林父之后皆称中行氏,别出荀氏。荀林父为官正直而有才干,后官至晋国执政大夫。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骓封邑于程,官至新下军将,后别为程氏;三弟荀首也随之升迁至中军佐,封邑于智,其后称智氏。春秋后期,中行氏与智氏一同成为了权分国家的晋国六卿之二,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。

原宪春秋,字子思,鲁国人,孔子弟子,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,以安贫乐道而著称。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,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,但不贪财,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。据《论语·雍也》记载:“原宪(思,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毋!以与尔邻里乡党乎?”又据《仲尼弟子列传》,孔子死后,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。子贡相互,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,过谢原宪。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。子贡耻之曰,“夫子岂贫乎?”原宪曰:“吾闻之,无财者为之贫,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。若宪,贫也,非病也。”子贡不免感到惭槐,不怿而去,终身耻其言之过也。显然,原宪不愿出仕,甘于贫困,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。据此,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,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,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。

原壤春秋,鲁国人,孔子之故旧。孔子骂人也真不少。今之从政者何如,孔子说:“噫,斗筲”是盛米器,就是说:“那些饭桶,算什么!骂原壤”老而不死是为贼”。骂了不足,还举起棍子,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。《论语·宪问篇》载:原壤夷俟。子曰:“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称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。”以杖叩其胫。译:原壤采蹲姿如夷人,孔子批评他说:“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,长大后没有出息,老了,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,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!”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。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,这是发飙,不是体罚。

原复唐代,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,政令严明,境内太平。

郡望

姓氏源流

一、yuá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,河北之尚义、围场,山东之平度、平邑、昌乐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湖北之老河口,广东之高要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壮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,封於河内,今泽州沁水是其地也。周有原庄公,世为周卿士,故以邑为氏。往往其族散在他国而以本国为氏者。”此以邑(国)为氏,系出姬姓。

2、或为先氏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氏急就篇·注》称:“周文王子封於原,为原伯。晋灭之,封先轸,号原轸,其后并姓‘原’。”春秋鲁有原元、原壤、原宪,孔子弟子;陈有原仲;晋有原轸(按:原轸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“原珍”,误);汉代有原涉,茂陵人;唐代有原复;明代有原性,蒲城人,德安府同知;清代有原济、原良。

二、

原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%。尤以山西、河南等省多此姓,二省原姓约占全国汉族原姓人口92%。

原姓起源:

1、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(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北),号原伯,春秋时灭于晋,子孙以国为氏。

2、春秋时晋灭原,以封先轸,因号原轸,其后以邑为氏。

3、后唐明宗时有蕃人锡里扎拉,赐姓原名知感,见《旧五代史》。

原姓名人:

原繁,春秋时郑大夫。

郡望:东平。

堂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