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读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yān ]

读音:yān

拼音:yan

简繁:鄢

五笔:GHGB

五行:土

部外:暂无

五笔:GHGB

笔画:13画

吉凶:暂无

仓颉:MFNL

结构:左右

郑码:AIUY

四角:17327

区位:5919

统一码:9122

异体字:傿,漹

英汉互译:name of a district in Honan

笔顺:横、竖、横、竖、横、横、竖折折钩、点、点、点、点、横折折折钩/横撇弯钩、竖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3292018年2014年
2013年2752007年2006年217
1995年2741987年2541982年220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463

内容来源于:www.zuidu.com

起源

鄢姓主要源自:妘姓、姬姓、芈姓。

鄢姓起源一

源于妘姓,出自远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子求言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相传帝颛项的玄孙名陆终,生有六子,第四子名叫求言。在夏王朝时期,求言的后人被封在郐(今河南新郑西北部),当时其族人被称作郐人,建有郐国,国君称“郐侯”。到了殷商末期,郐侯率领族人参加了周武王姬发的灭商战役,因此在西周初期,郐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郐国更南部的鄢地(今河南鄢陵),晋升为侯爵,时称“鄢侯”,他重新建立了鄢国,一般史书称其为“鄢君”,但鲁国太史左丘明在《春秋左氏传》中仍记载其为“会国”。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(郑武公姬滑突二年,公元前769年),鄢国被东迁而来急于扩充地盘、稳固国体的郑武公率军吞灭,其地成为郑国的鄢邑,史书记载这个过程为“郑灭郐”。

鄢国灭亡后,在鄢君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,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,称鄢氏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鄢氏正宗。鄢陵地区以盛产腊梅著称,为国宝四花之一。

鄢姓起源二

源于伊祁氏,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喦,属于帝王赐姓为氏。该支鄢氏源于尧帝之后,有一个人名叫“喦”,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。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(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四年,公元前720年)著名的“郑攻周之战”中,因喦曾竭力辅佐郑庄公在击败周王室军队时战功显赫,郑庄公特按其名“喦”之谐音赐姓为“鄢”,称鄢喦,并封赏其居于故鄢国之地鄢邑。鄢喦死后,就殡葬于鄢邑,故而后来的史家将鄢邑称作“鄢陵”,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境内。

在鄢喦的后裔子孙中,多以帝王赐姓相传,皆称鄢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由于该支鄢氏是由郑庄公所赐,邑地又为郑庄公所封,故源其宗为“郑邑氏”。该支鄢氏族人自秦、汉以后世代居于四川北部地区,故自谓“川北郑邑氏鄢氏族裔”。

鄢姓起源三

源于姬姓,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后裔,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西汉文帝时,鄢希巽“易燕为鄢”,为鄢姓来源提供了另一种源流。据文献《范阳鄢氏重修族谱·安州城伋公世系·一世祖燕伋公》中的记载:“鄢希巽公为燕伋公卅五世孙”。该谱书中所记载的“安州城燕伋公”,就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。燕伋,字子思,为燕山人,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县城西关水沟镇燕家山,是孔子的弟子,位列七十二贤之一。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鲁国跟随孔子学习,共有十七年。业就归里后,他在千阳西关裴家台设教授徒,传播孔子思想。在设教期间,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师孔子,便每日去学堂的后面登高望远,他嫌立足不够高,看得不够远,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垫足,日复一日持续了十八年,日积月累,在其立足之处形成了一座高达十米、底径三十来米的巨大土台,史称其为“燕伋望鲁台”,被后世人们尊称为“中华尊师第一台”。据历史文献《鄢氏流源总世传·希巽公世传》中的记载:鄢希巽,本名燕希巽,字德凤,为子思的第三十五世孙。文献记载他身高七尺有奇,才识深沉,精通太公阴符及黄石三略。在西汉文帝执政时期,太傅贾谊推荐燕希巽于朝,领兵出击匈奴有大功,以是承恩赐姓氏锡嘉名,并拜为太原将军,从此改称鄢希巽。鄢希巽的大儿子子名叫鄢南云,字景祥,其性聪敏,精通韬略,在汉元狩中期拜武职,亦继承父亲之业,领兵攻击匈奴,一直打过焉支山、祁连山,皆获大捷,蒙恩置邵,赐爵为鄢陵侯。

在鄢希巽、鄢南云的后裔子孙中,多以帝王赐姓相传,皆称鄢氏。该支鄢氏族人早期居于江西吉水地区,后有迁至台湾省高雄市,世代相传至今。

鄢姓起源四

源于高阳氏,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远古火正祝融氏的后裔子孙,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(今湖北宜城)者,建有罗国。罗国在周桓王二十一年(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,公元前699年)楚国发动的“攻罗、鄢之战”中遭受沉重打击后,即一蹶不振,基本上已无力再与强大的楚国对抗。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(楚武王五十一年,公元前690年),罗国最终被楚国所灭。楚武王随后于故罗国之地另置了一个鄢邑,安置依附于楚国的原鄢国贵族及其族人,因称鄢国,是楚国的傀儡国。

当时的罗国残余贵族被迫向南迁移,最初迁居枝江流域(今湖北枝江),至东周末期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地区,之后以故国名为姓氏,称罗氏;而留居在新鄢国的原罗国人则成为了鄢国之民,其中后来有以国名为姓氏者,亦称鄢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鄢姓起源五

源于芈姓,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鄢县尹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春秋时期,鄢国被郑国所灭,之后鄢国成为郑国的附庸国。周桓王二十一年(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,公元前699年),楚武王发动了著名的“攻罗、鄢之战”,附庸于郑国的鄢国被强悍的楚国所吞并,其地被设置为楚国的鄢县。

鄢姓起源六

源于地名,楚国有个贵族大夫担任了鄢县令尹,负责管理鄢县之地,时称其为鄢将师,在他的后裔子孙中,即有以先祖管辖之地名为姓氏者,亦称鄢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鄢姓起源七

源于满族,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完颜部,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
⑴.满族完颜氏,以部为氏,源出唐朝末期女真“通用三十姓”之一,金太祖完颜·阿骨打建立大金国之后,成为金国国姓,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。明朝时期谓之为“王甲部”,满语为WanggiyaHala,世居完颜(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区)、讷图(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)、喀喇沁(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)、英额(今辽宁清原)、佛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)、新京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)等地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后有蒙古氏、锡伯族以为姓氏,其实乃金人加入元籍者,同源同祖。清朝中叶以后,完颜氏族人多冠汉姓为鄢氏、汪氏、王氏、张氏、完氏、颜氏、赵氏、顾氏、瀛氏、魁氏、雍氏、艾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
⑵.满族鄢札氏,满语为Yangia Hala,原为女真鄢札氏部落,世居长白山区,后在明朝末期后金大汗佟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,在长白山区顽强对抗了一年多,终因势孤力单而归降后金政权,该部族长被佟·努尔哈赤敕封为将军,其后代直到清乾隆年间皆驻守在吉林地区,以原部落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改冠汉姓为鄢氏,今子孙后代大多仍在吉林省境内。

鄢姓起源八

源于回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回族鄢氏,出自历史上的西域民族,在宋朝时期有改为汉姓鄢氏者,其源纷说不一,因此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。今宁夏、云南这两地多有回族鄢氏族人分布。

鄢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台湾省亦名列第三百四十位。鄢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鄢氏家族,是来自西周初的鄢国,他们的得姓源流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鄢氏是由周朝时期以国为氏而得姓,他们的发祥地,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鄢陵县。根据史籍记载,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叫求言,封在郐国,又称会人,会人的后裔,西周时封于鄢,春秋时被郑国所灭,子孙以鄢为氏。有关鄢氏早期活动的情形,古籍上很少记述。但鄢姓的人物,在上古、中古时代都没有见记载于史书的,直到明朝,一下子出了好几个名人,如鄢高、鄢桂枝、鄢鼎臣等,都是著名的好官。鄢姓望居范阳郡(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,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、房山县一带)、太原郡(秦置,汉为太原国,后又改为太原郡,治所晋阳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)。

鄢姓还有一支流源,现宁夏泾源县惠台乡,大约有佰来户人家,据悉在1871~1875年间从今陕西省彬县某地因战乱来此,此地代表人物鄢正国(约1980年左右任宁夏泾源县县长)。在辽宁省新民市、内蒙古牙克石市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、山东省青岛市、新疆喀什地区、阿克苏地区、库尔勒地区、乌鲁木齐市、伊犁地区等地也有常住鄢姓居民。此外,在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均有广泛分布。

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,湖北省的恩施市、宜昌市、仙桃市、监利县、鄂州市、天门市、钟祥市、红安县、老河口市、房县、黄冈市黄梅县,河南省的驻马店市正阳县、南阳市镇平县、桐柏县、信阳市、扶沟县、光山县,湖南省的常德市鼎城区、临澧县、新化县、衡阳市、邵阳市新宁县横桥村,河北省的南皮县、沧州市,山东省的邹平县、泰安市、潍坊市、威海市、乳山市,江西省的万安县、赣州市、吉安市、吉水县、丰城县、宁都市、广丰县、上饶县、兴国县、临川县、高安市、渝水县,福建省的三明市建宁县、福州市永泰县,安徽省的合肥市、望江县、怀远市、芜湖市、东至县,辽宁省的沈阳市新民县,四川省的巴中市、井研县、乐山市、泸州市、合江县、简阳市、营山县,汶川县,都江堰,重庆市的九龙坡区、梁平县、大足县,浙江省的建德市、湖州市、武义市、丽水市庆元县,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县,台湾省的高雄市、台中市,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县,陕西省的汉中市、安康市,贵州省的遵义市、瓮安县,云南省的昭通市、镇雄市,黑龙江省的双鸭山市,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,日本等地,均有鄢氏族人分布。

范阳郡:唐幽州范阳郡,本涿郡,天宝元年(742年)改置。治蓟县(今北京市城西南)。又为方镇名,本为幽州节度使,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。宝应元年(762年)改幽州节度使,并兼卢龙节度使。又幽州本有范阳县(原涿县,唐改)。大历四年(769年),与固安等县扑克幽州析出,置涿州,以范阳县为治所。

太原郡: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,在今太原市西南。隋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太原市)。以后宋、金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范阳堂:以望立堂。

悠远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聚庆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永庆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振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言远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崇本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千秋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兴顺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一、

鄢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%。尤以湖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%。

鄢姓起源:

1、系自妘姓。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(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),为鄢侯,春秋时灭于郑,子孙以国为氏。

2、战国时楚地小国。鄢国故城在郢(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)西北,故楚多此姓。
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

4、土家族姓。

鄢姓名人:

鄢将师,春秋时楚大夫。

郡望:太原。

变化:一作傿。

历史名人

鄢姓古代名人

鄢高明朝,正德年间,做了县官。他为人正直,对地方上的有权人和有势人,都不买帐,他们要盘剥百姓,鄢高宋宁可得罪他们,也不让百姓吃亏。由于他得罪了许多人,就被贬职去做小官了,可老百姓都赞扬他,说他的好处,说了几代人。

鄢桂枝明朝,四川大足人。嘉靖中举人。授翼城知县,多惠政,邑以大治。擢剑州知州。禁民私卖田与丽江民。

鄢鼎臣明朝,江西丰城人,字玉铉。天启中举人。崇祯中署宜黄县学教谕,日率诸生攻读。岁饥,力请知县发赈。有兵事,捐资犒义勇,以加强守备。

鄢懋卿明朝,江西丰城人,字景卿。嘉靖二十年进士。由行人擢御史,累进左副都御史。附严嵩,得为总理两浙、两淮、长芦、河东四盐运司盐政。尽握天下利柄,所至市权纳贿,滥征苛敛。性奢侈,至以文锦被厕床,白金饰溺器。官至刑部右侍郎。嵩败,落职戍边。

鄢正畿明末,字德都,福建永福人。明朝灭亡后,他面向北方恸哭,几乎气绝;从此遁迹深山,也不应科举考试,常写诗作文表明心迹,自号亦必道人,后赋绝命篇,与御史林逢经俱投溪水自尽而死。

郡望

范阳郡:唐幽州范阳郡,本涿郡,天宝元年(742年)改置。治蓟县(今北京市城西南)。又为方镇名,本为幽州节度使,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。宝应元年(762年)改幽州节度使,并兼卢龙节度使。又幽州本有范阳县(原涿县,唐改)。大历四年(769年),与固安等县扑克幽州析出,置涿州,以范阳县为治所。

太原郡: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,在今太原市西南。隋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太原市)。以后宋、金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范阳堂:以望立堂。

悠远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聚庆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永庆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振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言远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崇本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千秋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兴顺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一、

鄢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%。尤以湖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%。

鄢姓起源:

1、系自妘姓。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(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),为鄢侯,春秋时灭于郑,子孙以国为氏。

2、战国时楚地小国。鄢国故城在郢(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)西北,故楚多此姓。
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

4、土家族姓。

鄢姓名人:

鄢将师,春秋时楚大夫。

郡望:太原。

变化:一作傿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

鄢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%。尤以湖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%。

鄢姓起源:

1、系自妘姓。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(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),为鄢侯,春秋时灭于郑,子孙以国为氏。

2、战国时楚地小国。鄢国故城在郢(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)西北,故楚多此姓。
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

4、土家族姓。

鄢姓名人:

鄢将师,春秋时楚大夫。

郡望:太原。

变化:一作傿。

堂号

范阳郡:唐幽州范阳郡,本涿郡,天宝元年(742年)改置。治蓟县(今北京市城西南)。又为方镇名,本为幽州节度使,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。宝应元年(762年)改幽州节度使,并兼卢龙节度使。又幽州本有范阳县(原涿县,唐改)。大历四年(769年),与固安等县扑克幽州析出,置涿州,以范阳县为治所。

太原郡: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,在今太原市西南。隋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太原市)。以后宋、金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范阳堂:以望立堂。

悠远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聚庆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永庆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振德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言远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崇本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千秋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兴顺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

一、

鄢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%。尤以湖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%。

鄢姓起源:

1、系自妘姓。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(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),为鄢侯,春秋时灭于郑,子孙以国为氏。

2、战国时楚地小国。鄢国故城在郢(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)西北,故楚多此姓。
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

4、土家族姓。

鄢姓名人:

鄢将师,春秋时楚大夫。

郡望:太原。

变化:一作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