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gé,gě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35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110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126 |
1995年 | 128 | 1987年 | 120 | 1982年 | 100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90 | 宋朝 | 78 |
北宋 | 44 |
内容来源于:www.zuidu.com
葛姓起源一
葛氏源于葛天氏,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,属于以部落名为氏。据史籍《风俗通》记载,远古时期,有个部落居葛地,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,称葛天氏。按史书记载,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,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。据传,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,称葛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。
葛天氏下传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时,当时属于嬴姓之国。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,禹想让位给伯益,伯益隐退,禹子启继位,封伯益长子大廉为诸侯伯爵国葛国国君,称葛伯并准其在古葛地(今河南省宁陵县周边)建葛国。据典籍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中的记载:“汤居毫,与葛伯为邻。”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:『商汤始居亳,与葛伯为邻,商征诸侯,葛伯不祀,商汤罚之』。商汤灭葛国和其他诸侯国并建立商朝后,商汤封葛伯后裔为商朝附庸国葛伯国。葛国被灭后,葛伯的后世子孙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,称葛氏。
周武王灭殷商后,在西周初期,又寻回葛伯后裔,封赐有葛国,为子爵,这是葛伯国第二次被灭。周桓王姬林二年(公元前718年),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,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、郑两国之间的著名“长葛之战”;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(公元前707年),郑国为了争霸中原,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“繻葛之战”;葛国故地成了楚国、鲁国等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,于公元前557年葛伯国被场地灭亡。
葛国再次灭亡后,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,称葛氏,世代相传至今,一支系留居古葛地,后世称梁国郡,外迁四大支系:顿丘郡、琅琊郡、颖川郡、扶风郡。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,因阳都已有葛氏,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,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。
葛氏正确读音作gài(ㄍㄞˋ),今读作gě(ㄍㄜˇ)亦可。
葛姓起源二
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贺葛氏部落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北魏时期,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贺葛氏部落,后为鲜卑拓拔部吞并。据史籍《魏书·官氏志》的记载,贺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,定居中原洛阳,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葛氏,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。
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(ㄍㄜˇ)。
葛姓起源三
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土家族、回族、苗族、黎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葛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葛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葛姓起源四
源于蒙古族,出自明、清时期成吉思汗后裔脱欢,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。从元朝顺帝孛尔只斤氏·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(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,公元1368年)元朝灭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,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为孛尔只斤氏·铁木真。如今居住在江苏泰州、兴化两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认定是蒙古族后裔,是成吉思汗的后代,并以一本清朝咸丰年间所修《葛氏宗谱》为证。据该部《葛氏宗谱》记载,元朝末期元顺帝执政时期民不聊生,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红巾军起义。当时成吉思汗的后代镇南王孛尔只斤氏·脱欢之子淮王孛尔只斤·帖木尔不花正在元大都(今北京)朝中任监国,侄儿义王孛尔只斤·和尚辅佐其执政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,明太祖开始大举北伐,在大将徐达、常遇春等所率明军的强力攻击下,于元至正二十八年(公元1368年)农历8月攻陷元大都,元朝政府自此灭亡,元顺帝逃往应昌(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一带)。如今,江苏如皋一带冒氏已被当地民政部门确认为成吉思汗后代。同时,《如皋冒氏宗谱》和《兴化葛氏宗谱》中关于孛尔只斤氏·帖木尔不花等的事迹与历史记载相互吻合,证明在泰州、兴化的葛氏族人确为成吉思汗后代。
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(ㄍㄜˇ)。
葛姓起源五
源于满族,出自明、清时期女真各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⑴.满族格佳喇氏,亦称葛加尔氏,满语为Gegiyala Hala,世居长白山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、盖氏等。
⑵.满族格济勒氏,亦称葛济勒氏,满语为Gejile Hala,汉义“捕鸟笼的木框”,世居雅兰(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)、伊兰包托克索(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)、绥分(今吉林绥分河上游地区)、通吉(今吉林敦化)、宁古塔(今黑龙江宁安)等地。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、鄂氏等。
⑶.满族果尔吉氏,亦称郭尔吉氏,满语为Gorgi Hala,汉义“铲子”,世居郭洛罗河(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)、吉林乌拉(今吉林永吉)、哈达(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)、伯都讷(今吉林松源)等地。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、郭氏、高氏等。
⑷.满族墨勒哲哷氏,亦称莫尔哲勒氏,满语为Moljere Hala,汉义“用刀复仇”,世居松花江、黑龙江、巴林(伯力,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)、白石(今牡丹江镜泊湖)、阿穆达(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)等地。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、孟氏、曹氏、莫氏等。
满族葛氏正确读音皆作gě(ㄍㄜˇ)。
葛姓起源六
源于鄂温克族,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族喀尔佳氏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鄂温克族喀尔佳氏,亦称卡尔他昆氏、卡尔他考廖夫,世居索伦(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Karja 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,鄂温克族、满族喀尔佳氏多冠汉姓为葛氏。
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(ㄍㄜˇ)。
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
当代葛姓的人口近140万,为中国第一百二十六位姓氏,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.11%。自宋朝至今近1000年来葛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态势。截至2007年,葛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,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18%,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是葛姓的主要分布区,四省葛姓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49%。其次分布于浙江、山东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山西、内蒙古,七省区又占葛姓人口31%。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,沿海岸线向北,直入东北的葛姓分布区。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(右图)表明:在苏沪皖鲁、浙江北部、河南东部、山西东南端、河北大部、京津、辽吉西部、黑龙江大部、内蒙古东部,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.18%以上,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.2%以上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.5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2%的葛姓人群。在河北南部、鄂豫晋大部、陕宁、甘肃西部和东部、新疆西北、内蒙古中部、重庆北端、湖南东北、赣闽大部、贵州西段、四川南部、云南大部、辽宁东部、吉林中部,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.09%~o.18%之间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6.5%的葛姓人群。
中国葛姓村庄分布统计(截至2011年共3363个)河南省(385个)郑州市(11个)洛阳市(22个)信阳市(40个)济源市(6个)驻马店市(46个)南阳市(63个)安阳市(8个)漯河市(6个)平顶山市(13个)三门峡(8个)许昌市(13个)周口市(36个)焦作市(12个)商丘市(53个)濮阳市(22个)新乡市(9个)鹤壁市(5个)山东省(299个)济南市(9个)淄博市(5个)青岛市(45个)菏泽市(28个)潍坊市(31个)日照市(18个)泰安市(12个)烟台市(15个)威海市(11个)济宁市(25个)滨州市(2个)德州市(16个)枣庄市(10个)聊城市(24个)临沂市(48个)河北省(61个)石家庄(1个)秦皇岛(1个)赤峰(5个)保定(4个)唐山(10个)张家口(1个)衡水(16个)邯郸(2个)邢台(13个)北京市(5个)天津市(6个)辽宁省(42个)大连(3个)本溪(2个)葫芦岛市(9个)营口(5个)抚顺(4个)锦州(4个)鞍山(10个)铁岭(2个)朝阳(5个)辽阳(1个)阜新(2个)吉林省(36个)长春市(14个)辽源市(1个)通化(7个)四平(7个)松原市(7个)黑龙江省(29个)哈尔滨(9个)伊春市(1个)黑河市(1个)大庆市(1个)鸡西市(2个)牡丹江(2个)齐齐哈尔(4个)绥化市(9个)内蒙古(13个)呼和浩特(3个)呼伦贝尔(2个)锡林郭勒盟(3个)巴彦淖尔(3个)鄂尔多斯(2个)山西省(38个)大同(3个)长治(4个)忻州(6个)临汾(15个)晋中(2个)吕梁(7个)阳泉(1个)陕西省(79个)西安(6个)汉中(10个)咸阳(3个)商洛市(11个)铜川(2个)延安(3个)安康市(10个)宝鸡(13个)榆林(16个)甘肃省(59个)兰州(12个)酒泉(9个)临夏回族州(1个)定西市(8个)武威市(1个)张掖(7个)天水市(3个)庆阳市(10个)白银市(6个)平凉市(2个)宁夏(6个)中卫市(2个)固原市(4个)青海省(3个)西宁(3个)新疆(3个)乌鲁木齐(2个)昌吉州(1个)四川省(134个)成都市(1个)南充市(9个)德阳市(2个)广安市(6个)达州(12个)绵阳(8个)广元市(8个)巴中(14个)宜宾(8个)雅安市(1个)甘孜州(8个)自贡(10个)乐山(24个)阿坝州(4个)内江(5个)泸州(7个)资阳(4个)遂宁市(3个)重庆市(63个)云南省(33个)昆明(5个)普洱市(1个)丽江(1个)昭通(7个)西双版纳(1个)大理(4个)曲靖(2个)临沧市(1个)楚雄(4个)玉溪(6个)文山(1个)贵州省(70个)贵阳(1个)安顺(2个)毕节地区(8个)遵义(22个)黔南布依族自治州(5个)六盘水(1个)铜仁地区(25个)黔东南自治州(1个)广西省(78个)南宁(6个)柳州(3个)玉林(3个)钦州(17个)桂林(12个)梧州(1个)北海(3个)来宾市(2个)贺州市(3个)防城港(12个)河池(5个)百色(6个)崇左(5个)广东省(104个)广州(4个)韶关(4个)汕头(9个)佛山(3个)惠州(8个)潮州(7个)江门(1个)河源(8个)梅州(12个)肇庆(5个)湛江(22个)清远(6个)阳江(4个)茂名(11个)海南(3个)海口(1个)琼海(1个)万宁(1个)湖南(123个)长沙(10个)永州(4个)怀化(24个)株洲(4个)邵阳(10个)湘西(5个)湘潭(10个)郴州(7个)衡阳(8个)湖北省(140个)武汉(12个)恩施(5个)荆门(3个)黄石(5个)襄樊(13个)仙桃(1个)鄂州(8个)随州(3个)潜江(1个)黄冈(13个)宜昌(17个)咸宁(25个)孝感(4个)荆州(9个)江西省(176个)南昌(7个)抚州(9个)赣州(21个)九江(18个)宜春(22个)吉安(17个)景德镇(9个)鹰潭(14个)上饶(59个)安徽省(705个)合肥(89个)芜湖(17个)池州(22个)六安(91个)巢湖(55个)安庆(74个)阜阳(42个)滁州(53个)铜陵(6个)亳州(116个)蚌埠(23个)淮北(18个)江苏省(394个)南京(37个)盐城(55个)徐州(54个)扬州(32个)无锡(13个)连云港(33个)泰州(38个)常州(2个)宿迁(104个)南通(1个)镇江(25个)淮安(58个)浙江省(183个)杭州(47个)温州市(10个)金华(38个)湖州市(10个)台州市(16个)丽水(17个)嘉兴市(18个)舟山市(4个)绍兴(18个)宁波(32个)福建省(69个)福州(4个)三明市(11个)宁德(6个)莆田市(1个)龙岩市(7个)南平市(24个)泉州市(6个)漳州(10个)
顿丘郡:汉朝初期置顿丘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。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(丙戌,公元266年),治所在顿丘(今河南清丰),下领四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、濮阳、内黄、南乐、范县等地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。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,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。
梁郡:亦称梁国、梁国郡,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(己亥,公元前202年),此之前叫砀郡,治所在淮阳(今河南商丘),下辖八县,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、虞城、民权及安徽砀山、山东曹县诸地。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,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,移治下邑(今安徽砀山)。北魏时期又回故治,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废黜,后曾以宋州为梁郡。唐朝时期为睢阳郡。
颍川郡: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,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颍川郡,治所在阳翟(今河南禹县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。东魏时期迁治颍阴(长社,今河南许昌)。隋、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。
句容县: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(公元前128年)置县,即今江苏省句容县。起初隶属鄣郡,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(公元前109年)改其为隶属丹阳郡。
梁国堂:因国立堂。
顿邱堂:以望立堂。
张掖堂:以望立堂。
梁国堂:以望立堂。
顿丘堂:以望立堂。
颍川堂:以望立堂。
句容堂:以望立堂。
清柳堂:以望立堂。
余庆堂:以望立堂。
崇德堂:以望立堂。
正德堂:以望立堂。
承德堂:以望立堂。
载德堂:以望立堂。
读书堂:以望立堂。
树滋堂:以望立堂。
抱朴堂:以望立堂。
光达堂:以望立堂。
读书堂:以望立堂。
覃兮堂:以望立堂。
一、葛gě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阜平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,安徽之合肥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、南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赫哲族、鄂伦春族、裕固族等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(本古国名),伯爵,赢姓,夏时诸侯国。今许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葛天氏之裔(亦有葛氏)。”葛天氏,传说为远古帝王,其后或以名号为氏。
3、又云:“贺葛氏改为葛氏,虏姓也。”贺葛乃后魏代北姓。
4、或为洪姓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汉洪曩祖子浦庐(一作‘葛庐’),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於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”
5、又,郑樵云:“葛氏居於诸邑者为诸葛氏。”
6、鄂伦春族之葛姓。由“葛钦”、“葛佤依尔”哈拉所改,皆取其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7、裕固族之葛氏,则由格鲁(亦称“格鲁克”)氏所改。“格鲁”本指喇嘛教之格鲁派,亦即黄教,遂或以教派名为姓,或取“格鲁”之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二、葛
葛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2%,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。尤以浙江、江苏等省多此姓,二省葛姓约占全国汉族葛姓人口36%。
葛姓起源:
1、古天子葛天氏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2、系自嬴姓。黄帝之支庶封于葛(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15里)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一说,夏时诸侯葛伯之后,有去伯为葛氏者。
3、羌人姓。周成王时有羌人葛由。
4、系自洪氏。汉时蒲庐,一作葛庐,为洪曩祖之子,起兵佐汉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向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
5、北魏时改贺葛氏为葛氏。
6、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、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氏者。
7、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。
8、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。
9、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。
10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葛姓名人:
葛婴,汉时符离人,陈涉将。
郡望:梁国、颍川。
葛姓古代名人
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首领,在位期间人民安康,被后人尊为乐神。部落驻地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,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。
葛伯夏朝,夏朝时葛国国君。夏末,商汤居亳,与葛国相邻,商汤以葛伯不祭祖神、冤杀儿童为名,伐灭葛国,自此开始灭夏战争。
葛婴秦末,符离人,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,陈胜义军首席名将,曾在攻取陈、蕲二县中立下汗马功劳。陈胜建张楚国,册封葛婴为征南将军,因葛婴南征九江,不知陈胜称王,私立楚国后裔为楚王,为陈胜设计杀害,英年早逝,以故在楚汉史中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。后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。
葛龚东汉,东汉梁国宁陵人,性慷慨壮烈,勇力过人,以善文记知名,有人请其捉刀写奏章,并照抄上奏,忘自载其名,以龚名进之,故当时有语
葛玄三国,丹阳郡人,三国吴道士,曾从左慈学道,并入深山修道。道教尊为葛仙翁,又称太极仙翁。
葛荣北魏(?-528),北魏末河北农民起义首领,孝昌二年九月,于博野白牛逻一战,斩杀魏章武王元融,自称天子,国号齐。后被尔朱荣俘获杀害,起义失败。
葛从周五代十国,字通美;濮州鄄城人。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。
葛邲宋朝,吴兴人,宋代名臣。祖籍丹阳,进士及第,官刑部尚书。绍熙年间任左丞相,论疏皆切中时弊。身居相位,能遵守法度,推荐人才。
葛密宋朝,江阴人,宋代官吏。中进士,任光州推官,善于审决案件,官至太常博士。性格淡泊,号草堂逸老。
葛起耕宋朝,字君顾;句容人。著名宋朝诗人。负才沦落,以诗自鸣,有《桧庭吟稿》。
葛胜仲宋朝,字鲁卿;丹阳郡人。著名宋朝词人。卒谥“文康”。,葛胜仲著述至明以后即失传,今存《丹阳集》二十四卷,是清人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据《永乐大典》所辑,其中文十五卷,诗七卷,词一卷。其《丹阳词》有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。
葛天民南宋,字无怀,越州山阴人,徙台州黄岩曾为僧,法名义铦,字朴翁,其后返初服,居杭州西湖。与姜夔、赵师秀等多有唱和。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,有《无怀小集》。
葛立方南宋(公元?—1164),字常之,自号懒真子;祖籍丹阳,后定居湖州吴兴。著名南宋诗论家、词人。葛立方《归愚集》有《常州先哲遗书》本,《韵语阳秋》有《历代诗话》本。《归愚集》中有词一卷。《归愚词》一卷别行,有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。
葛长庚宋朝(公元1194-1229),字以阅,号缤庵、海琼子、武夷散人;祖籍福建闽清县,出生于海南岛琼州,后来母亲改嫁,继为白氏子,遂易名白玉蟾,字象甫、如晦、紫清、白叟,号海琼子、海南翁、武夷散人、神霄散吏。著名宋朝道家、画家、诗人。葛长庚著有《玉隆集》、《上清集》、《武夷集》、谢显道编《海琼白真人语录》、《道德宝章》、《海琼词》、彭耜编《海琼问道集》。现有《宋白真人玉蟾全集》十一卷,约八十万字。白玉蟾的《道德经章句注》共八十一章,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《道德经》的注解。
葛徵奇明朝,字无奇,一字轮以,号介龛;浙江海宁人。著名明朝画家。传世作品有明崇祯七年作《溪山清趣图》。录于《支那名画宝鉴》;明崇祯十三年作《山水图》十开,金笺,墨笔,纵二十八厘米,横二十八厘米。笔墨沉着,浓淡相宜,功力颇深,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。
葛林明朝,浙江杭州人。著名明朝太医院官。善小儿科,杏林悬壶,医术高超,因一匕药治愈襁褓中的明武宗,而名声大噪,累官至太医院判。著有《杏坞秘诀》。
葛天民明朝,号田纯;东台台城人。著名明朝抗倭英雄。
葛德新清朝,山西浮山人。著名清朝官吏。
葛元煦清朝,号理斋,学古斋为室名;仁和人。著名清朝书画家。清朝时期少工篆、隶,不轻以酬应。家藏书画甚巨,尝辑刻丛书。兼擅铁笔。著有《沪游杂记》、《啸园》。
葛士达清末,上海人。著名清末将领。清同治初随军剿捻,官知平定知州。工诗古文。著有《从戎日记》、《遂志斋集》。
葛云飞清末,字鹏起;浙江山阴人。著名清末抗英将领。
葛洪号抱朴子,晋朝思想家、医学家,道教人物
葛泌宋朝,宋光宗的绍熙年间拜相
葛书思出名的孝子
葛贤明朝,反税监领袖
顿丘郡:汉朝初期置顿丘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。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(丙戌,公元266年),治所在顿丘(今河南清丰),下领四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、濮阳、内黄、南乐、范县等地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。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,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。
梁郡:亦称梁国、梁国郡,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(己亥,公元前202年),此之前叫砀郡,治所在淮阳(今河南商丘),下辖八县,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、虞城、民权及安徽砀山、山东曹县诸地。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,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,移治下邑(今安徽砀山)。北魏时期又回故治,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废黜,后曾以宋州为梁郡。唐朝时期为睢阳郡。
颍川郡: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,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颍川郡,治所在阳翟(今河南禹县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。东魏时期迁治颍阴(长社,今河南许昌)。隋、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。
句容县: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(公元前128年)置县,即今江苏省句容县。起初隶属鄣郡,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(公元前109年)改其为隶属丹阳郡。
梁国堂:因国立堂。
顿邱堂:以望立堂。
张掖堂:以望立堂。
梁国堂:以望立堂。
顿丘堂:以望立堂。
颍川堂:以望立堂。
句容堂:以望立堂。
清柳堂:以望立堂。
余庆堂:以望立堂。
崇德堂:以望立堂。
正德堂:以望立堂。
承德堂:以望立堂。
载德堂:以望立堂。
读书堂:以望立堂。
树滋堂:以望立堂。
抱朴堂:以望立堂。
光达堂:以望立堂。
读书堂:以望立堂。
覃兮堂:以望立堂。
一、葛gě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阜平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,安徽之合肥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、南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赫哲族、鄂伦春族、裕固族等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(本古国名),伯爵,赢姓,夏时诸侯国。今许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葛天氏之裔(亦有葛氏)。”葛天氏,传说为远古帝王,其后或以名号为氏。
3、又云:“贺葛氏改为葛氏,虏姓也。”贺葛乃后魏代北姓。
4、或为洪姓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汉洪曩祖子浦庐(一作‘葛庐’),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於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”
5、又,郑樵云:“葛氏居於诸邑者为诸葛氏。”
6、鄂伦春族之葛姓。由“葛钦”、“葛佤依尔”哈拉所改,皆取其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7、裕固族之葛氏,则由格鲁(亦称“格鲁克”)氏所改。“格鲁”本指喇嘛教之格鲁派,亦即黄教,遂或以教派名为姓,或取“格鲁”之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二、葛
葛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2%,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。尤以浙江、江苏等省多此姓,二省葛姓约占全国汉族葛姓人口36%。
葛姓起源:
1、古天子葛天氏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2、系自嬴姓。黄帝之支庶封于葛(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15里)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一说,夏时诸侯葛伯之后,有去伯为葛氏者。
3、羌人姓。周成王时有羌人葛由。
4、系自洪氏。汉时蒲庐,一作葛庐,为洪曩祖之子,起兵佐汉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向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
5、北魏时改贺葛氏为葛氏。
6、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、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氏者。
7、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。
8、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。
9、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。
10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葛姓名人:
葛婴,汉时符离人,陈涉将。
郡望:梁国、颍川。
一、葛gě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阜平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,安徽之合肥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、南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赫哲族、鄂伦春族、裕固族等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(本古国名),伯爵,赢姓,夏时诸侯国。今许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葛天氏之裔(亦有葛氏)。”葛天氏,传说为远古帝王,其后或以名号为氏。
3、又云:“贺葛氏改为葛氏,虏姓也。”贺葛乃后魏代北姓。
4、或为洪姓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汉洪曩祖子浦庐(一作‘葛庐’),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於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”
5、又,郑樵云:“葛氏居於诸邑者为诸葛氏。”
6、鄂伦春族之葛姓。由“葛钦”、“葛佤依尔”哈拉所改,皆取其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7、裕固族之葛氏,则由格鲁(亦称“格鲁克”)氏所改。“格鲁”本指喇嘛教之格鲁派,亦即黄教,遂或以教派名为姓,或取“格鲁”之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二、葛
葛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2%,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。尤以浙江、江苏等省多此姓,二省葛姓约占全国汉族葛姓人口36%。
葛姓起源:
1、古天子葛天氏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2、系自嬴姓。黄帝之支庶封于葛(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15里)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一说,夏时诸侯葛伯之后,有去伯为葛氏者。
3、羌人姓。周成王时有羌人葛由。
4、系自洪氏。汉时蒲庐,一作葛庐,为洪曩祖之子,起兵佐汉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向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
5、北魏时改贺葛氏为葛氏。
6、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、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氏者。
7、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。
8、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。
9、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。
10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葛姓名人:
葛婴,汉时符离人,陈涉将。
郡望:梁国、颍川。
顿丘郡:汉朝初期置顿丘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。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(丙戌,公元266年),治所在顿丘(今河南清丰),下领四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、濮阳、内黄、南乐、范县等地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。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,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。
梁郡:亦称梁国、梁国郡,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(己亥,公元前202年),此之前叫砀郡,治所在淮阳(今河南商丘),下辖八县,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、虞城、民权及安徽砀山、山东曹县诸地。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,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,移治下邑(今安徽砀山)。北魏时期又回故治,隋朝开皇初年(辛丑,公元581年)废黜,后曾以宋州为梁郡。唐朝时期为睢阳郡。
颍川郡: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,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颍川郡,治所在阳翟(今河南禹县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。东魏时期迁治颍阴(长社,今河南许昌)。隋、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。
句容县: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(公元前128年)置县,即今江苏省句容县。起初隶属鄣郡,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(公元前109年)改其为隶属丹阳郡。
梁国堂:因国立堂。
顿邱堂:以望立堂。
张掖堂:以望立堂。
梁国堂:以望立堂。
顿丘堂:以望立堂。
颍川堂:以望立堂。
句容堂:以望立堂。
清柳堂:以望立堂。
余庆堂:以望立堂。
崇德堂:以望立堂。
正德堂:以望立堂。
承德堂:以望立堂。
载德堂:以望立堂。
读书堂:以望立堂。
树滋堂:以望立堂。
抱朴堂:以望立堂。
光达堂:以望立堂。
读书堂:以望立堂。
覃兮堂:以望立堂。
一、葛gě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阜平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,安徽之合肥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、南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赫哲族、鄂伦春族、裕固族等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(本古国名),伯爵,赢姓,夏时诸侯国。今许州郾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
2、又引《风俗通》云:“葛天氏之裔(亦有葛氏)。”葛天氏,传说为远古帝王,其后或以名号为氏。
3、又云:“贺葛氏改为葛氏,虏姓也。”贺葛乃后魏代北姓。
4、或为洪姓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汉洪曩祖子浦庐(一作‘葛庐’),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於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”
5、又,郑樵云:“葛氏居於诸邑者为诸葛氏。”
6、鄂伦春族之葛姓。由“葛钦”、“葛佤依尔”哈拉所改,皆取其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7、裕固族之葛氏,则由格鲁(亦称“格鲁克”)氏所改。“格鲁”本指喇嘛教之格鲁派,亦即黄教,遂或以教派名为姓,或取“格鲁”之首音谐“葛”而为单姓。
二、葛
葛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2%,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。尤以浙江、江苏等省多此姓,二省葛姓约占全国汉族葛姓人口36%。
葛姓起源:
1、古天子葛天氏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
2、系自嬴姓。黄帝之支庶封于葛(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15里)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一说,夏时诸侯葛伯之后,有去伯为葛氏者。
3、羌人姓。周成王时有羌人葛由。
4、系自洪氏。汉时蒲庐,一作葛庐,为洪曩祖之子,起兵佐汉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向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。
5、北魏时改贺葛氏为葛氏。
6、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、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氏者。
7、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。
8、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。
9、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。
10、蒙古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葛姓名人:
葛婴,汉时符离人,陈涉将。
郡望:梁国、颍川。
其他姓氏
[ 葛 ]的同部首字 - [ 艹 ]部